诗歌与数学 - 美的表现
本文系台湾中央大学师资培育中心与数学系合聘单维彰教授的《文化脉络中的数学》课程里法文系学生马怡蕊大课作业报告.
原文: shann.idv.tw/Teach/liberal/kernel
[来源:遇见数学]
诗歌与数学
先说我自己的故事吧!
我在中小学的成绩很好。因为我本身蛮喜欢念书的,加上有一点小聪明,所以每次都是班上的前三名内。那时候的我数学其实是很不错的,因为小学生的数学都不难,加之我又有珠心算的基础,因此在学习上是一帆风顺。
但在升上高中之后,一切都变了。高中数学对我来说,是一个恶梦。它不再活泼有趣,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课程要上、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习题要练习。僵硬与死板的课程带给我极大的痛苦,使的我根本不想去计算它。老师不断地调解题的精准和快速,让我们不断练习大量的相似题目,背许多不同的公式,却从未告诉我为何要这样做。为何要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的东西呢?无法理解的我,数学成绩一落千丈,连续三次大考皆不及格的我,在低空飞过升上二年级之际,毅然决然填了社会组。从此以后,和数学就如人鬼殊途一般,再无干系。但是这门课程却让我发现,脱离了制式的教学,以不同的角度去切入,数学原来就是一种美的表现。
但是对于老师的课程,有部分牵涉到实际数学演算时,我仍旧搞不懂。有时上课讲到较复杂的地方时,就像是左耳进右耳出一样,根本无法串连吸收。来惭愧,但没有基础的我,实在是不晓得该如何写此份报告。但想到「文化派络中的数学」,其实就是让我们知道,数学也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它的,包括数学在其他作品中的角色,因此触发了我这篇报告的灵感源头。
数学与诗歌的相同处
数学和诗歌其实是有相似性的。数学强调精妙、简洁、紧溱的表达结构,而诗歌也是如此。它可以在不到100字的字数内,却能使读者强烈感受到其中的奥妙之处。美是诗歌和数学的共同之处。曾有人说"除了诗歌之外,其他的人类行为恐怕都难以像数学论证一样,需要创作者将巧思如此专注于文本本身"真是太贴切不过了。
计量之美
在中国的诗歌中,常常都可以发现诗句中镶嵌了许多数字。例如「一片冰心在玉壺」、千呼万唤始出来」、「三千宠爱於一身」等等。以下我就举几个镶嵌了一到十的数字诗,来做为欣赏的例子。
《山村泳怀》宋 邵雍
一去二三里,
烟村四五家。
亭台六七座,
八九十枝花。
- 这首诗以简单的几个字,御勾勒出了山村的一片娴淡幽静之美。
《咏雪诗》清 郑燮
一片二片三四片,
五六七八九十片。
千片万片无数片,
飞人芦花总不见。
- 巧妙运用了一到十等数字,使人仿佛身历一个风雪纷飞的情景。
《文君怨》汉 卓文君
一别之后,二地相思。
只说是三四月,又谁知五六年。
七弦琴无心弹,八行书不可传,九连环从中折断,十里长亭望眼穿。
百思想,千系念,万般无奈把郎怨。
万语千言说不完,百无聊赖十倚栏
重九登高看孤雁,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。
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,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。
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,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。
急匆匆,三月桃花随水转,飘零零,二月风筝线儿断。
噫!郎呀郎,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。
- 这首诗的特色是数字由小渐大,在由大渐渐变小,可谓一首妙诗。
对称之美
数学有帕斯卡三角形,诗歌也有图像诗!
意境之美
《登鹳鹊楼》唐 王之涣
白日依山尽,
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
更上一层楼。
- 作者只用短短的二十个字,却让人受到自然界的广阔浩大!而数学不也是用简洁又工整的数学式来表达吗?就像勾股定理(毕氏定理) a²+b²=c²,如此简短潦的一个式子,却是几何中很重要的定理!还有众所皆知的「任何在平面上的三角形,其内角之和都是一百八十度。」,这不也是一种美吗?要知道,在这浩瀚的世界上,没有人是完美的。但我们却可以在数学中发现「完美」!细细品味这个句子,就会知道它的韵味所在!
《秋浦歌》唐 李白
白发三千丈,
离愁似个长。
不知明镜里,
何处惹秋霜。
- 不用想也知道,不可能会有这么长的白发!三千丈的白发,让我感受到的不只有三千丈,而是愁绪的绵延不断。就像是数字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一样,忧愁的思绪永远不会断。
《登幽州台歌》唐 陈子昂
前不见古人,
后不见来者。
念天地之悠悠,
独怆然而涕下。
-「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」,感觉上是在一条直上行走,看不见前方的人,也看不见后方的人,这是一度空间。而后两句有天有地,形成了一个一度空间。但我再进一步思考,发现也许这是一个平行的三个时空。而这三人的距离就是一条线,但却是无法相见,因此王之涣只好独然而涕下!
诗歌结合数学之趣
Numbers
“空间直角坐标系"
《高等数学诗文一百首》
直角坐标空间点,横纵竖轴相关联。
右手规则定三向,三个垂面交一点。
两点距离记心肠,投影方和再开方。
若是原点一端立,坐标方和再开方。
- 结合了诗歌的数学,念起来是朗朗上口又易记。下面是一首数学诗歌题。
明 程大位
平平湖水清可鉴,石上半尺生红莲。
出泥不染亭亭立,忽被吹到清水面。
渔人观看忙向前,花离原位二尺远。
能算诸君请解题,湖水如何知深浅?
这道题目,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出水深为3.75公尺。事实上,这类题目并不少,中国诗歌有很多是结合数学而孕育出来的艺术。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感性和理性并不能兼具,但事实上它们两者并未矛盾。诗歌和数学的碰撞,有时反而更能擦出绚烂的火花。(完)
迎各位读者解答投稿:投稿邮箱cui1125@163.com,微信154358747,来信请写明作者姓名(或者推送时用的昵称)以及所在省份。投稿的稿件请用word,谢谢!
End
End
荐读:
看更多精彩文章
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
奇趣数学苑